2013年7月28日星期日

民國時期的濟南婚禮習俗



  自民國初迄上世紀50年代初,新、舊兩種婚禮在婚禮音樂濟南並存了40余年。孰是孰非,各行其是罷了,也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一個小小縮影。當男女成年十八九歲時,由親友執柯或媒婆撮合,雙方家長帶著孩子去某處見上一面,謂之“相親”。家長談話,倆孩子卻婚禮樂團不可交一語。如果以為門當戶對可以般配,而後互送“門戶帖”,上書姓名、籍貫、三代簡歷等。盡管是民國時期了,封建的門戶觀念還是很重。有功名的還要炫耀一下“前清光緒××科舉人”……待兩家訪詢屬實後,再過“八字帖”:各寫男女生辰八字,找星命家推勘。當年,濟南大觀園後門有十幾家算命鋪,其中“雲中子”最擅“合婚選吉,六書論字”,卦金奇貴。濟南不少世家遇有喜事,非請他雲裡霧裡一番不可。

  待得到“天作之合”的精神支持後,男方要先下聘禮金銀首飾,翡翠珠花,不一而足。貧者起碼要送銀鐲子一副。女方答以鞋帽衣料或文房四寶等。新式婚禮雖無下聘禮之規,但男方須在館子裡擺一桌“訂婚宴”。迎娶前兩個月,男方投“龍鳳貼”,以言明結婚的具體日期。當離大喜日子十天前後,男方雇一長班(臨時男僕),向親友四處送“請帖”。

  迎娶之日坐轎還是乘車,是新、舊婚禮形式上兩大不同。坐轎以及旗鑼傘扇等儀仗由“燈轎幡杠鋪”承辦。濟南解放初期這種鋪子有十幾家。最大的是山水溝劉家的“南大興”。轎夫多用四抬,富家用八抬。一般沒進過洋學堂的女性是執意坐轎。“大姑娘坐轎頭一回”,這對女人來說乃一生最風光之事。

  文明婚禮坐車則是歐式馬車。這種馬車晚清時已流行上海,濟南直到民國初年才出現。舜井街上有“亞非”、“中華”,天地壇有“鴻升”,縣東巷南首有“鴻昌”,有的馬車行直到濟南解放以後才歇業。此車車廂似轎,漆成栗子殼色。四面安玻璃。廂內兩排靠座,上鋪氈墊。一車可坐四4人。車廂前有一支凳,車夫坐上面挽轡而行。作為婚車時,廂頂外圍以紅綢,裡面掛繡花窗簾。一匹棕色高頭大馬駕轅。12個吹洋號,敲洋鼓的樂隊在車前開道。他們身著西式紅呢元帥服,胸前掛黃綬帶,肩頭披黃絲瓔珞,神氣十足。西洋樂隊是從音樂社雇來的。我幼時同窗洪家順,其父就在東西鐘樓寺街上開一家“同心音樂社”,每年春秋兩季生意很好。 文明婚禮新娘是一襲白紗,後拖長長一尾巴,有兩個六七歲的兒童給她牽著,名曰“牽紗童子”。更摩登的是,新娘還要遮起“心靈的窗戶”戴一副金絲墨鏡。

  浩浩蕩蕩的樂隊、馬車來到男家。眾人早在大門外迎候。鼓樂大作,人聲鼎沸。新娘緩緩下車,一溜猩紅窄地毯已鋪上,新郎陪,伴娘扶,賓客簇擁,她“台步”很慢,三步挪不到一米,意態姍姍。突然,下上飄下一陣“小米雨” 把一盆小米婚禮樂團拌上紅紙屑,由長班一把一把向空中拋去,長班還高聲嚷嚷著吉祥話。

  這時,你若看看兩位新人的表情,真是妙得緊:新郎狀若木雞,新娘俯首,臉上微露苦相,絕無西方男女婚誓之後,從教堂出來時那歡快的激情。在人聲、樂聲嘈雜中進大門,過二門,婚禮音樂來到庭院裡。舊式婚禮要擺天地桌,上置大銅香爐,燃上三炷高香,蠟台上插龍鳳花燭。禮贊生高喊:“一拜天地,二拜爹娘,夫妻對拜,禮成,奏樂,入洞房!”文明婚禮倒省了這些勞什子,天地桌改成“禮桌”,桌後站著位年高德劭的“主婚人”,兩邊各站一個“證婚人”。新人來到桌前三鞠躬,主婚人講一番善頌善禱的空話。接著三人在婚書上鈐印,照像合影。鼓樂陣陣,新娘入洞房,眾賓客紛紛入席,喜宴開始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