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要有新思維,老方法蓄水池不管用了!”面對暴雨強度日增,主管都市排水的“內政部營建署長”林欽榮說,花大錢擴建雨水下水道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因應氣候變遷新的降雨型態,從鋪路到蓋房子都要有治水的觀念,而且不只把水排掉,還要設法把水留下來。
林欽榮說,根據“國科會”和“水利署”的報告,台灣地區有降雨日減少、瞬涵管間降雨量增大的現象,加上許多農業區變更爲住宅區,導致雨水下水道容量不足,提高排洪標准的倡議時有所聞。
不過,光是把目前六成一的五年暴雨頻率雨水下水道普及率提高至百分之百,“營建署”初估就要再花八百億元;如果要提高設計標准,不僅經費多到令人咋舌,可能要三十幾年才做得完。
林欽榮認爲,經費有限,與其提升雨水U型溝下水道普及率,不如建立治水的價值評估體系,從各項基礎工程做起,會更有效率。
林欽榮表示,九十三年高雄市被台風“蒲公英”淹得很慘,他在高雄市當工務局長沒錢蓋堤防,幹脆沿愛河設置幾個濕地,還變更停車場用地改爲滯洪池,以調控洪患,還能調節熱島效應、爲城市降溫,同時涵養地下水,一舉多得。
台風“蒲公英”過後,當時高雄市長謝長廷主張把排水系統規格大幅提高至兩百年暴雨頻率,林欽榮向謝長廷力主“造濕地、反堤防”。林欽榮說,除了沒錢築堤防,高雄的愛河位于市中心,應該是一條民衆可親近的水域,不該再走築堤的回頭路;來年六一二水災三民區本和裏滯洪池啓用,讓本和裏首次沒淹水,謝長廷從此改變築堤倡導設滯洪池。
林欽榮表示,花築堤的十分之一經費設濕地,搭配原有湖泊的調控,已經把五年防洪頻率的愛河提升至二十年,這種“柔性治水”效果一舉多得。
今年澳洲發生大幹旱,政府嚴格限制洗車等民生用水,還設法收集生活汙水,過濾後導回公園作植栽澆灌用水,這危急的景象讓人見識全球氣候變遷的威力。
林欽榮表示,“營建署”因此要訂定一套工程基本規範,把防洪、水資源保育利用和熱島效應一並思考,例如鋪馬路、建公園、蓋房子時都要設法回汙水處理收雨水,都市土地利用也要配套設置濕地系統,才能有效因應未來的氣候與降雨變化。
2014年1月20日星期一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